close

圖片1.jpg

#前言

U的背景是中醫,所以這篇比較是中醫學生選見習醫院的觀點,當然西醫的朋也可以參考一些判斷的方向,只是我們看重的學習重點可能會不同。

另外,這篇文章將不會告訴你選哪裡好,因為太主觀了,我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藥。文章的目的是利用自己的經驗,把大家會考慮的要素與後續見習生活的關聯性,做一個分享,讓大家比較有思考方向

醫院的等級太多了,主要以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稍微做個比較,更低層級的醫院,大概就是把區域醫院的各項條件,再縮小規模就是了。

3.png

那做考慮的時候,應該腦袋閃過各種條件吧?例如:師資?同學?課程?值班?會議?負擔?交通?…

4.jpg

這麼多條件,我要怎麼篩選出我想要去的醫院是什麼樣子的呢?那就把條件做個分類吧!

5.jpg

以下就從人員、教學、負荷以及生活,製作四個表,把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做個比較,每個面向也有給大家一句小tip做參考

6.jpg

7.jpg

8.jpg

8.jpg


選醫院大致上可以從「教學資源」、「學習負擔」,與「生活機能」三個面向考量。而教學資源又包含軟性面向的「人力」、「病患數」等;以及剛性面向的「課程」、「線上教學系統」、「演講」等,這些考量面向的也在圖片的表格裡說明了,以下將繼續分享U自己做選擇以及後續見習的感受,來看看是否有符合自己的預期。

一句話概括當時選擇醫院的想法:

    上班交通便利

   有一定品質以上的教學

實際開始見習之後,覺得通勤距離絕對是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見習的上班時間多半在7:00-8:30之間,這段時間是門診前的開會、查房專屬,而西醫的晨會真的蠻多,就我遇到的頻率,最少一週一次(科會或院會),最多一週四次(科會、跨領域會、大內或大外會、院會),時間的部份,以我們醫院而言,晨會都是7:30,但也聽過其他醫學中心是7:10開始的! 如果住得遠,每天出被窩都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大冬天,常常都好羨慕住在醫院樓上的同學們 U的通勤時間大概30分鐘(含交通+從停車場走到診間),因為是開車,覺得還可以接受,不過最棒的大概還是住在步行範圍可達的距離,空檔可以回家查房😂

關於教學的部分,U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比較沒有打算接觸重症或罕病(不是想偷懶,是覺得自己沒辦法看著那些患者的病痛與沮喪,見習後,在runICU和遇到癌症患者時,也再度證實自己確實對他們會有太多的情感,間接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所以一開始就沒有擠醫學中心的計畫。另一方面U自認不是超頂尖、腦容量很大的學生,所以對見習的期待是多看一些常見的疾病,而不是看很多難的病,所以主要鎖定在區域醫院。

我們醫院的教學安排以跟查房、跟門診和跟刀為主,基本上老師去哪,學生就去哪,所以比較沒有bedside照顧的訓練(就是不用接Pt的意思),這幾個月下來也覺得蠻符合自己的需求,可以跟著西醫的主治醫師看診,學習他們的看診風格、衛教、聽聽病人的抱怨、看醫師們怎麼判斷繼續門診追蹤或是要收住院,或是當病人表示有用中藥時他們會有什麼反應或是建議等,覺得對未來自己的中醫門診都蠻有幫助的。

最後是人員方面,我們醫院是一個主治醫師配1~2位中醫學生(不會跟西醫學生一起跑),多數的科沒有pgyR,有問題都可以直接向主治醫師或專科護理師提問(超像家教),不會有太多人要問,問不到的困擾(反而要好好準備問題,免得開放QA的時候太尷尬);也不會有別人很厲害,我好像問了笨問題的焦慮,更不會有遇不到主治醫師的狀況,因為他在哪,我就在哪XD;學生少還有一個好處,看刀的時候只要不影響工作、不要染污,基本上都可以靠過去看,沒有重重人牆的問題,比較沒有罰站危機。

不過,有RPGY其實超棒,某些站剛好幸運遇到pgy一起跑,有問題跟他們討論,反而能幫助我搞清楚狀況,做報告的時候也可以向他們請教,避免踩雷、看刀的時候也不用等到老師下刀才解惑,可以在過程中就先問問身旁的學長姐。

U在某幾站幸運遇到pgy,他們都很天使,做報告的時候,只是問了一個小問題,學長直接TT滿,把我原本查了資料,但沒有很懂的部分,直接貫通;也在刀房遇到主動告訴我們目前的步驟或是正在切除的解剖構造等等的學長姐。即使只是短暫的相遇,卻能在學習的路途中被拉一把,真的很感謝🙏

整體而言蠻喜歡自己的選擇,也覺得見習期間學到的東西很足夠,遇上許多很棒的老師,願意分享醫學知識以外的東西,知識可以透過看書、看paper來補充,那些臨床感想和經驗才是真正的難得!見習進入尾聲,期許自己不要慢下步伐,把握最後的機會好好的學習吧💪🏻也祝大家都能選到自己心中的理想醫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正在臨床見習的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